在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王文毅带领团队工作人员正在研发“新能源重型商用车智能热管理系统”。
两年前,王文毅还在万里之外的美国,吸引他走进陕汽的,正是西安“校招共用”的引才新模式。“2024年,陕汽新能源商用车订单突破1万辆,市场占有率稳步增长,这些数字背后也有我和团队的一点点贡献。看着集团越来越好,也令我对未来在西安的发展充满信心。”王文毅说。
首位“校招共用”人才走进陕汽
王文毅曾留学美国,是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后进入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担任博士后,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智能控制方向的研究。
这样一位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和企业都迫切需求的。两方都争抢的人才,能不能共用共享呢?
近年来,西安出台《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若干措施》等专项配套政策,积极探索“校招共用”“校招企用”引才新模式,为高校院所加强基础研究和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供给。
王文毅就是政策出台后,西安引进的首位“校招共用”人才。
入职西安交大后,他便前往陕汽集团驻企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带领企业团队进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方向的创新研究,攻克技术难点,提升产品竞争力。
校招共用能解决啥问题?“企业要想更快发展,经常需要借助高校科研团队的支持。但以前常规的项目制合作模式会因为校企双方对创新研究的导向不同,可能导致高校的研究成果难以在企业有效落地。”王文毅说。
现在,王文毅一年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在企业办公,对企业“痛点”清晰明了。“在陕汽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带领技术团队制定企业新能源重型商用车热管理方向的发展路线,攻克技术难题,并利用企业的平台优势及试验资源积极开展下一代产品的预研工作。”
2025年,王文毅和团队正在做的“开先河”之事,就是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要求,研发基于自然工质的下一代智能整车热管理系统。在降低电耗、提升续航里程的同时,进一步关注绿色环保以及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该研究预计在2026年年底实现‘上车’应用。”王文毅说。
目前,像王文毅这样的“共享”人才,在西安越来越多。我市设立了动态规模100名的“人才池”,建立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及“三池”对接机制,支持驻市重点产业链企业、骨干企业等联合交大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
厚植沃土,引凤来栖
能够吸引像王文毅这样的人才,不仅仅因为政策的吸引、企业的加持,也离不开经开区为人才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近年来,经开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持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构筑近悦远来的人才竞争优势,筑牢创新发展的硬支撑。
创新驱动,成果转化结硕果。随着新材料陕西实验室、陕西省新汽车概念验证中心,以及依托区内企业成立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西安市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的不断增加,经开区以科技创新吸引了相当数量的人才入驻,让人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经开区拥有各类创新平台及称号702个,其中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在内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及称号47个,区域创新能力和人才集聚水平得到了不断增强。
平台赋能,激发人才潜力。为建设人才高地,经开区加大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人才成长平台建设;全力推进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建设,搭建技术和人才引进的国际通道。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9家,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246名,引进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68人,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持续提供“智力”支持。此外,经开区还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企业精准快速引才,并会同有关部门利用招聘会模式,发布企业人才招聘信息,为人才发展成长提供施展才华舞台,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完善政策,提升留才服务。经开区通过加大对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三支队伍培育扶持力度;策划“科技企业家成长训练营”,开展企业运营等专业培训;提升引智和外国专家服务水平,支持大型企业设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力推进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建设,搭建技术和人才引进的国际通道;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人才成长平台建设;解决高端人才生活需求等方式建设人才高地。
人才驱动,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当下,经开区正站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紧抓机遇,经开区将全力聚焦创新资源的深度汇聚,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与融合。同时,经开区还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举措,从政策扶持、生活保障到职业发展规划,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人才需求。在构建区域人才服务体系方面,经开区通过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拓宽人才晋升渠道、丰富人才激励手段,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生态,为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注入不竭动力。
部分来源:西安新闻网